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下学与教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教师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充分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理论,形成结构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系统知识模块;指导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现象的理解、分析批判能力和对教育心理学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因而,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必须注重理论原理探讨与实践活动探索的相互结合,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教学任务包

(一)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把握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二)培养学生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使其具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课程与内容的设计,熟练掌握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教育与教学技能。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学科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学习心理、学习类型、教学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工作,形成教育心理学的思维方式。

(三)素质目标:

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有意识养成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树立投身于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理想和信念。

二、教材

教材名称:《教育心理学》

版本:第3版

书号:9787040522587

作者:陈绮、刘儒德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2月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重点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西方和我国)。

3.一般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与作用。

4.熟练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5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职业的重要科学基础;促进教师发展;指导教学实践。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西方的、我国的)

6.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与作用。

2.领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简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社会化:家庭、同伴和教师。

2.重点了解: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一般掌握: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的概念。

4.熟练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同化和顺应的含义;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

2.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维果茨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

4.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含义

考核要求

1.识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2.领会:同化和顺应的含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

第三章

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

2.重点了解:学习风格的影响因素。

3.熟练掌握: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与个体差异;智力的系统理论与个体差异。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智力的二因素:论二因素论的内容,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

2.智力的系统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三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3.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生理、心理、社会)

经典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型和系列型。

考核要求

1.识记:智力二因素论;多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

2.领会: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经典的认知风格)。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学习理论的发展。

2.重点了解: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3.一般掌握: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华生的行为主义。

4.熟练掌握:学习的定义和分类,观察学习和观察学习的效应。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分类(8种);按学习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2.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含义;消退、泛化和分化的含义。

3.操作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效果率的概念;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评价。

4.强化

强化和惩罚的种类;强化程序。

5.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的效应。

考核要求

1.识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强化程序;观察学习的效应。

2.领会:强化程序;观察学习的过程。

3.简单应用:加涅的学习分类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2.重点了解:学习的基本阶段;促进知识的保持。

3.一般掌握:认知结构。

4.熟练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学习的基本阶段

加涅的学习8个基本阶段;

2.促进知识的保持

加工深度理论;多元表征;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

3.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三种同化模式)。

4.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含义;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考核要求

1.识记:加涅的学习8个基本阶段;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2.领会:奥苏贝尔的三种同化模式。

3.简单应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2.重点了解:知识建构共同体。

3.一般掌握: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中的地位;学习的建构过程。

4.熟练掌握: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2.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个体建构主义的内容;社会建构主义的内容。

3.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4.支架式教学

5.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

考核要求

1.识记: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2.领会:探究性学习;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

3.简单应用: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创造性培养;经验学习。

2.一般掌握:人本主义的课程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3.熟练掌握:马斯洛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教育目标论;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概念;两种意义学习的比较;学生中心模式的教学思想。

3.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4.价值教育

价值教育的七种实施方式。

考核要求

1.识记:价值教育。

2.领会:马斯洛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意义学习;学生中心模式的教学思想。

3.简单应用: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第八章

学习动机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了解: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

2.一般掌握:学习动机的理论。

3.熟练掌握: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分类。

2.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

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耶基斯和多德森定律;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归因理论的归因类型;目标定向理论的目标分类;自我价值定向的类型。

3.社会支持

考核要求

1.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耶基斯和多德森定律。

2.领会:学习动机的分类;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3.简单应用:归因理论的归因类型;自我价值定向的类型。

4.综合应用:社会支持。

第九章

知识建构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知识与知识观,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2.一般掌握: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3.熟练掌握:迁移及其分类。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知识的概述

知识的概念;知识的分类;知识的影响因素。

2.知识的学习

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分类;概念的学习方式;概念转变的过程及因素;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3.知识迁移

迁移的概念;迁移的分类;迁移的理论。

考核要求

1.识记:知识的概念;知识的影响因素;概念的定义。

2.领会:知识的分类;概念的分类,概念的学习方式;概念转变过程及因素。

3.简单应用:知识迁移的概念;迁移的分类;迁移的理论。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问题及其分类。

2.重点了解:问题解决的理论;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熟练掌握: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问题及其分类

问题包含的成分;问题的分类;问题解决的理论:试误说、顿悟说和问题解决的认知观点。

2.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策略;寻求解答阶段的策略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创造性

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考核要求

1.识记:问题包含的成分;问题解决的理论。

2.领会:问题解决的策略。

3.综合应用:问题的分类;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第十一章

自我调节学习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以及理论。

2.重点了解:学习策略的概述。

3.熟练掌握: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容;自我调节学习的强化理论(过程);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三阶段循环模式);自我调节学习的四个阶段。

2.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分类;子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自我调节学习训练

自我调节学习遵循的原则;自我调节训练的几种教学模式。

考核要求

1.识记:自我调节学习遵循的原则;自我调节训练的几种教学模式。

2.领会: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容和理论;自我学习的四个阶段;资源管理策略的概念与分类。

3.综合应用: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的概念与分类;元认知、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和分类。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其培养。

2.重点了解: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其培养。

3.熟练掌握: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其培养。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其培养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2.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其培养

弗洛伊德人格的组成;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

3.道德行为的形成以及培养

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赏罚控制的研究者与研究结论;利科纳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

考核要求

1.识记: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赏罚控制的研究者与研究结论;利科纳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

2.领会: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弗洛伊德人格的组成。

第十三章

有效教学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有效教学的因素模型;教学设计过程;教学目标的分类。

2.一般掌握:教学目标理论的发展与批评;教学目标的表述。

3.熟练掌握:教学模式。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有效的教学模型

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型;斯莱文的有效教学QAIT模型。

2.教学设计的过程

3.教学目标的表述

梅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格兰伦德的认知目标表述法。

4.教学模式

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模式。

(罗森赛恩等人提出了经典的直接教学过程;接受学习中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发现学习的教学原则;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合作学习的方法)

考核要求

1.识记: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型;斯莱文的有效教学QAIT模型;梅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格兰伦德的认知目标表述法

2.领会: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模式。

第十四章

教学测评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掌握:教育测评与课堂测评;课堂测评的标准。

2.熟练掌握:课堂测评的类型。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教育测评与课堂测评

教育测评的定义;课堂测评的定义。

2.课堂测评的类型

3.课堂测评的标准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测评的定义;课堂测评的定义;课堂测评的标准。

2.领会:课堂测评的类型。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掌握: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

2.熟练掌握:课堂管理的目标;学生的行为管理。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

2.课堂管理的目标

3.课堂管理的特殊方法

考核要求

1.识记: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特殊方法

第十六章

教师心理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理想教师的品质。

2.熟练掌握: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理想教师的品质

2.教师的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奥斯特曼的教师理论分类)、专业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的三个方面)、专业情意(黑尔的教师分类)

3.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

4.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对比;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方式。

考核要求

1.识记:理想教师的品质。

2.领会: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

3.简单应用: 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四、考试内容覆盖率

五、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专业综合课)

试卷满分:200分(专业综合课)

试卷题型及比例: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10%、判断题10%、简答题30%、分析题30%。

六、关于试卷结构

及考试的有关说明

1.本考纲是根据课程标准制订的。考核知识点覆盖课程各章主要教学内容。重点章节,考核内容的覆盖密度偏大,分值均匀。

2.考题范围不超出考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考核目标不高于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

3.“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其含义是:

识记: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如定义、名词、概念、性质等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在识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解,清楚地知道与有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应用:要求应考者能够运用相关章节的几个知识点,解决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一般性问题。

综合应用:要应考者能够综合运用各章节多个知识点,解决生产实践中稍复杂的一些问题。

“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分数比例依次约为:20%、20%、30%、30%。

4.试题的难度可分为:较容易,中等,较难;它们在试卷中所占分数比例依次大致为:40%、50%、10%。